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中图版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梳理第二章自然 [复制链接]

1#

#新中图版高中地理#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地貌定义:是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 的总称。分类:地貌有多种类型,它们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按成因分,地貌有构造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等。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主要外力:风力、冰川、流水、海浪等。流水地貌定义:流水地貌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主要包括沟谷地貌和 河流地貌。

沟谷地貌:在广大山区,沟谷流水作用形成沟谷地貌。河流侵蚀作用以 向下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洪积扇或冲积扇:水流流出沟谷,流速骤减、流水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沟谷流水形成;冲积扇是湿润、半湿润地区 常年性河流形成。

(3)河流地貌

河谷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按成因一般分为 海蚀地貌和 海积地貌。海蚀地貌:主要是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形态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海积地貌:海浪、海水等搬运来的碎屑物质在海岸附近 沉积形成,包括海滩、沙嘴等。风沙地貌风沙地貌是因为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一般分为 风蚀地貌和 风积地貌。

风蚀地貌:是风沙对地表吹蚀、磨蚀形成的地貌,主要类型有石窝、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是被风力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各种 沙丘地貌,按其形态差异可分为有新月形沙丘、长垄状沙丘、蜂窝状沙丘。

新月形沙丘:因其平面形态如新月而得名,其弧形凸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呈凸形,背风坡陡而微凹。

(5)我国主要分布地区:西北_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砂质湖岸和海岸。

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

①甲为风蚀蘑菇,乙为风蚀柱,丙为雅丹地貌,是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侵蚀地貌。②丁为__风积地貌_,是沙漠中由风沙___堆积_形成的地貌,以__新月_形沙丘较为常见。

5.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岩石的 化学溶蚀作用和 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沉淀作用的总和。在此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2)分类: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丛、峰林、溶沟、落水洞、喀斯特漏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 溶洞和 地下河,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6.开发利用

对不同类型的地貌,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大气成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如下/p>

CO2:城区农村,冬季夏季,夜间白天,阴天晴天;与排放量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

水汽:夏冬,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与蒸发量有关。

固体杂质:陆海,城乡,早晚中午,冬夏;与排放量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影响

(1)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 成分 和含量,产生 大气污染 ,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2)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原因有哪些?直接影响是什么?(见下图)

答:不断上升,年以来上升更明显。

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其次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空气质量指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数值,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PM10,PM为颗粒物的英文缩写)、可吸入颗粒物(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等6种。

(3)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并造成了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2)各层主要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物体辐射规律: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 吸收 、 散射和 反射。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进行反射,云的反射作用尤为显著,云层越厚越多,反射作用越强。注意,别忽略地面反射,地面反射物质有冰、雪、江河湖海等。

散射:主要是空气分子、尘埃、云滴等进行散射,如可见光中蓝光最易被散射,所以天空呈现蓝色。

(3)受热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A( 太阳辐射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被加热,并以B( 地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3)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部分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近地面的大气能吸收地面辐射(即阻碍地面辐射散失);②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即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4)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1)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答:多云的白天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晴天低。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答:夜晚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较晴天高。

在深秋,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答: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月球白天气温可高达℃,夜间可降至-℃,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2)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②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分析太阳能的多寡问题:青藏高原为什么太阳能丰富,四川盆地为什么太阳能缺乏?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形成根本原因:地面 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最 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3)气压:单位面积空气柱产生的压力;单位:百帕hPa,千帕kPa。

等压面:指 空间气压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

(4)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 甲乙丙丁 。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 降低 ,气温 降低 。

(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 高空 凸,气压低,等压面向 近地面 凹。

(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此图显示为 黑夜 (白天或黑夜)或 冬季(冬季或夏季)的盛行风向。

(6)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中表示城区的是 乙地。

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比热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相对较低,夜晚气温相对较高;

比热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相对较高,夜晚气温相对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降——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降。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想一想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热的地方气流上升还是下降?气压高还是低?(见画线处)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效应

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指 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梯度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地转偏向力:指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北向南左)

这是北半球的风,因为风向向右偏这是南半球的风,因为风向向左偏

摩擦力:指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力及对风的影响/p>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向和风速;B. 摩擦力 ,影响:风向和风速;

C. 地转偏向力 ,影响: 风向 。

2.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大小关系是甲乙丙,判断理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丙。

3.图示地区位于 北(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 风向向右偏转;是 近地面 (高空或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 风向与等压线存在一定夹角 。

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1.水循环定义: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2.过程:如下图

3.产生原因:内因:水在自然界中固、气、液的三态变化 外因: 太阳辐射、重力作用

4.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下渗。其中,蒸发是初始环节, 

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5.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6.人类活动通过哪些途径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调节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开采地下水→影响地下径流;植树造林→影响植物蒸腾、下渗;

人工降水→改变降水;围湖造田→改变地表蒸发

7.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3)塑造地表形态

第五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水的性质:指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海水性质随纬度变化图(水平方向)

图例:①温度②盐度③密度

2.海水的盐度及其分布

(1)海水的盐度:指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即每克水中所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克数,通常用千分数(‰)表示。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约为35‰。

(2)分布规律:水平方向(纬度分布规律):1)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分布

2)赤道附近海区盐度较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盐度较高,自副热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盐度逐渐降低。

垂直方向(随海水深度变化):1~米深度范围内,高纬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低、中纬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3)影响因素:海水温度、蒸发量、降水量、海区封闭程度、河流注入等

①温度高低:温度越高,盐度越低。

②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高,反之盐低。

③入海径流量状况: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利用海水晒盐;②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③影响海水养殖;④海水淡化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制盐、制碱、海水淡化等)

(5)为什么红海会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波罗的海则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

答: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1.位于副热带海区,气候炎热,蒸发旺盛。

2.周围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稀少。

3.两岸多干燥的沙漠,几乎没有淡水汇入。

4.海域较为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分析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周围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

3.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

4.海域较为封闭,与高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3.海水的温度及其分布

(1)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受太阳辐射影响。

(2)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1.表层海水温度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降低。

2.北半球等温线分布不规则,南半球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北半球水温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水温。

垂直方向:从表层到海底,呈递减的趋势,大致在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季节分布:在一年中,同一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夏季高于冬季。

(3)产生影响(气象、航海、捕捞业等)

①影响海洋生物: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③影响气候特征: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从区域尺度来说,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4.海水的密度及其分布

(1)海水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其大小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三个因素。

(2)分布规律:水平方向: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增大。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3)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见本节开始图)

答: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高,盐度低,表层海水密度最小;在两极的寒冷海域出现密度最大值。

(4)产生影响(航行、深海探测等)

①影响航行: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是远洋轮船体上的几条水平横线,分别表示该船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所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

②深海探测:海水密度的突然变化使声波传播发生折射,潜艇在此深度以下范围活动不易被发现。

5.波浪、潮汐和洋流的运动特点

6.洋流的分类: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水温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寒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洋流考点三方面:南北半球;流向;洋流性质

南北半球;温度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温度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流向;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流向等温线上凸的地方);

洋流性质: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或高温流向低温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低温流向高温

暖流的水温一定比寒流高吗?寒流的水温一定比暖流低吗?

甲(暖流):22℃

乙(寒流):24℃

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寒流的水温不一定比暖流低

6.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海水运动有哪些利用价值和危害?

答:波浪:波浪塑造海岸、开展体育运动、波浪能发电;

海啸和风暴潮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潮汐:利用潮汐运动养殖紫菜、发电、发展水产养殖

(2)举例说明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少4条)

答: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气候。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以及渔场的分布。

3.影响海洋航运,顺流速度快、逆流慢。4.加快污染物扩散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厚度为10cm--2m。

(2)物质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土壤生物组成。

矿物质(15%):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有机质(5%):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

水分(20%~30%):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空气(20%~30%):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

(3)土壤的形态: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干湿度

①土壤颜色:黑色(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红色(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

白色(表示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

黄色(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青土(氧化亚铁)、红壤(氧化铁)、黄土(氧化钙)

②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③土壤剖面构造: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有机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2.土壤的形成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形成过程:

风化低等生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

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带来矿物质带来有机质

风化作用:是指巨大坚硬的岩石,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渐破碎变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性质,成为土壤母质的过程。

(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性质(土壤养分、酸碱度、质地等)

(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即生物的作用:①提供有机质;②形成腐殖质;③富集营养元素

(3)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影响①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②岩石风化的强度与速度

①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所以热带雨林地区土壤发育速度快,但土壤肥力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快,有机质无法长时间积累,土壤肥力低)

②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如亚马孙河流域)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湿冷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东北黑土分布区)

(4)地形: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等,由于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等水热条件的不同,土壤发育不同。如: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不合理的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①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④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

(2)养护:①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②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有休耕、春季深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植被分类

(1)植物种群:在一定环境空间内生长的同一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种群。如:森林、灌丛、草从、果园、荒漠等。

植被含义:覆盖地表某一区域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2)植被类型:①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②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人工草场、经济林、花园等。

(3)由于世界各地水分、热量和水热组合状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热带植被: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

亚热带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荒漠、亚热带草原

温带植被: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寒带植被:极地苔原、极地冰原、山地植被

2.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雨林①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③特征:森林呈深绿色,植物全年旺盛生长,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状根、滴水叶尖等现象。由于光照强弱不同使森林成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

(2)热带季雨林①分布: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气候特征: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季节

③特征: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寄生、附生植物较少。

(3)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一般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区),耐旱性,湿季郁郁葱葱,干季一片凋萎。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大而扁平的伞状树冠,典型植被猴面包树。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亚欧大陆东岸。

②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③特征:森林常绿,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5)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①植被特点: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长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②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③植被分布:地中海气候区

(6)落叶阔叶林(夏绿林):①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气候特点: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③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落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7)亚寒带针叶林:①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②气候特点: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③特征:以松、杉为主,树冠呈尖塔状,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8)寒带苔原:特征: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9)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温带草原:植被特点: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矮小的灌木

气候特征: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热带草原:植被特点: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散生着乔木和灌木

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区

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植被特点: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叶片小、肉质茎叶、覆盖茸毛、根系发达)

3.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影响植被类型):

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地减少,形成不同的温度带,由此形成了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等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光照(植被的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地形(山地的垂直结构):乞力马扎罗山有“非洲屋脊”之称,在该地区生长、栖息着热、温、寒三带的野生动植物。

土壤(指示性植物):碱蓬:生长于盐碱土壤;芒箕:生长于酸性土壤;海菜花——指示水域的污染情况

洋流:寒流减温减湿,暖流增温加湿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植物叶片: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固碳释氧;植物叶片:

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枯枝落叶:变成土壤腐殖质,改变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植物根系:保持水土

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作用

草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