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桃江茶叶缘何大兴下 [复制链接]

1#

汪勇

桃江县在高速发展茶叶生产中,有很大一部分社员除了在自家房前屋后,菜园边上种过茶外,没有大规模种过茶,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提起种茶,有些社员认为:“开荒种茶费力气,三年五载无收益。”“不会种茶要种茶,云里雾里吹喇叭。”他们对茶叶快速成园,早投产、早受益缺乏信心。但是,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坚定信心,认识到只要搞好科学种茶,加强培育管理,就能促进茶叶快速成园,从干中学,在学中干,积极探索科学种茶的方法。

推行科学种茶促进快速成园

桃江县大力培训技术力量,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分期培训、以老带新等办法,边学边干,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培训人才。

从年到年三年时间里,全县先后派往省内外各地参观学习的干部、技术员、社员代表达1.3万多人次,从外地请来茶叶技术员8名,县里每年举办三到五期学习班,培训一支思想好、技术比较熟练的技术员和专业队,基本上适应了茶叶生产、加工、收购的需要。

建立茶叶科研网络是创新举措之一。当年桃江县成立了茶叶科研组,社队成立了干部、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的茶叶科研队(组),有丰产园、试验园、种子园亩,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活动。

根据茶叶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先小面积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向面上推广。比如,原来许多茶园不搞修剪,怕影响茶叶产量,结果,茶树长成“钓鱼杆”“冲天炮”。鸬鹚渡大队23.8亩试验园适时修剪、深耕,适时治虫、施肥,年平均亩产茶叶斤。县里及时总结推广这一经验,对于各地搞好茶叶的培育管理起了很好的作用。

70年代初,县里又在茶叶生产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的马迹塘镇建立了桃江县茶叶试验站,后改为桃江县茶叶科学研究所。这一做法,为发展全县茶叶生产,培育优良品种,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通过良种繁育,茶叶植保与栽培等科学试验,摸索规律,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全县各级领导层层深入蹲点作样板,以点带面。几年来,先后总结推广了牌楼大队的茶种漫泡、幼茶修剪、深耕改土、合理施肥,三年快速成园和几个粮、茶双高产的典型经验。通过现场参观,巡回介绍等办法,推进了全县的茶叶培育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把好“五关”、加强茶园管理经验。一是播种关。精选良种,浸种催芽,开沟条播,施足底肥,使出苗快、齐、壮。二是水土关。深挖细整,坡土建立蓄水池、竹节沟,有利水土保持、防旱抗旱。三是肥料关。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春季采山青,夏季烧火土,秋季种绿肥,四季养牲猪。春夏施追肥,秋冬施基肥。四是培管关。春夏及时中耕除草,秋冬适时深挖改土,及早防治病虫害,幼林茶注意抗旱保苗,护苗过冬。五是采蓄关。幼林茶修剪定型,以蓄为主,采摘为辅。成园茶以采为主,采蓄结合,既防止杀鸡取卵,又避免浪费茶叶,做到合理采摘,高产稳产。

除了专业队伍培育管理外,每年还抢抓农事空隙搞几次培育管理的群众运动,全县组织劳力,对茶叶普遍进行中耕追肥,为夺取茶叶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普及机械化生产提高制作工艺

桃江县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荒种茶,大办茶场,茶叶面积达到了15万多亩,茶叶产量不断增加,生产加工的压力越来越大,制作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争劳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行机械化生产迫在眉睫,成为必由之路。县里对此十分重视,发动社队茶场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力量,自己添置,自己修造,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加快茶叶生产机械化的步伐。

县农副产品公司用扶植社队发展茶叶生产的劲头帮助发展茶机生产。为了解决揉茶机,党支部安排一名支委和三个干部,一方面发动群众,土法上马,生产了84台木质揉茶机,台土杀青机;另一方面同工业部门紧密配合,生产多台铁质揉茶机,改变了“手揉脚踩”的状况。年,全县大办红碎茶厂,又千方百计组织生产资金,及时调进各种加工机械、柴油机、电动机,促进了12个红碎茶的迅速投产。

县农机厂积极为茶叶机械化服务,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到岳阳等地参观学习,并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大搞技术革新。他们坚持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改革工艺,提高工效,只用40天时间,就试制成40型揉茶机。后来又搞了20多项小改革,节约了原材料,降低了成本,加快了生产速度,生产的茶机,保证茶叶生产的需要。

各公社都有能修配茶机的农机厂。截止年,全县有用于茶叶生产的汽车4辆、拖拉机25辆、加工动力台、揉茶机合、绿茶加工机械74台、红碎茶加工机械台、机动喷雾器25部、排灌设备10套,逐步提高了茶叶生产机械化的程度。

在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大力改进制茶工艺,使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抓好茶叶收购调动茶农积极性

在桃江茶叶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供销社系统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帮助社队发展茶叶生产,千方百计组织种子,肥料、农药、加工机具等物资供应,同时,加强茶叶技术指导。

每年在春茶开园收购茶叶之前,采取办学习班、开专业会、现场示范等办法,组织茶农开展经验交流,提高加工技术。在收购中,发现茶叶质量差,加工技术未过关的,收购人员还上门进行辅导。龙溪供销分社收购员,发现塘湾大队茶场由于采摘不合理,初制技术未到位,茶叶质量不合格,便深入现场,帮助改灶,改脚踩手揉为机械揉制,从杀青、揉捻、渥堆到烘干,一个工序一个工序的传授技术,使茶叶品质显著提高,茶叶每担均价由40多元提高到50多元。灰山港区供销社集中主要精力,抽出30多名干部职工深入社队,蹲点跑面,帮助社队因地制宜制订种植计划,落实措施,建立基地,辅导技术,及时供应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加工机具等物资,促进了该区茶叶生产大发展。

认真执行收购政策,做到柜台上宣传价格政策,墙壁上公布价格政策,样品上体现价格政策,让广大群众掌握收购政策。实行民主验级,对样评茶,按质论价,好茶好价,次茶次价,奖售兑现,充分调动茶农生产和交售茶叶的积极性。

全县改进收购方法,做到便民利民,方便茶农送售。在收购旺季,大栗港区供销社增设收购网点12处,临时收购点4处,便利群众送售。马迹塘全区除4个分社、4个购销店开展收购外,还在不便送售的边远地区増建了4个临时收购点。对产量较多的茶场,采取就地验收,就地包装调运的办法,既为社队节省了劳力,又加快了收购进度,深受欢迎,有力地支援和促进了生产。

桃江的茶叶生产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崛起,成为全国茶叶生产的一匹黑马,并非有些人所形容的“一哄而上、一步登天、一风而散、一蹶不振”,也不像有些人所说桃江茶叶像桃江的山溪水,易涨易退。回顾桃江茶叶生产的历史,当年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绩,主要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做好宣传发动,领导积极带头,社会各界支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大胆开拓,集中力量发展茶叶;大力发动群众,狠抓政策落实,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实行科学种茶,积极推广机械化,产量质量一起抓。

当年桃江茶叶的崛起、发展和壮大,为桃江茶叶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今天振兴桃江茶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茶产业是桃江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生态、健康、富民产业,茶产业的发展一直得到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省政府千亿湘茶产业发展目标,积极推进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茶产业呈现出良好得发展局面,再次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努力朝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迈进。

作者:汪勇?编辑:梁慧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