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首最为新颖别致的写春的诗,深得陶诗情趣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www.bdfyy999.com/bdf/showelite.asp

自古以来,关于春天的诗歌不可胜数,但几乎都脱离不开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柳飘絮舞,比如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杜甫的“春风花草香”、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当然不是说这些诗写得不好,但我们见多了这类诗,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于是需要有一些新颖别致的诗词来调节一下迟钝的神经。就在此时,刘方平的《月夜》出现了,它就像人们在长时间的阴雨之后,突然见到太阳,让人倍感兴奋和亲切。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更深月色半人家

大意是: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鸣中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但大多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这首诗却打破常规,别开生面,以月夜写春暖。而且,此诗写春,又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北斗阑干南斗斜

 首句“更深月色半人家”,“更深”二字,为全诗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更深月色朦胧,月儿西斜,故有“半人家”的存在。次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写“更深”之时夜空的征象,这两句一起创造出春夜的静穆气氛,意境深邃。诗中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静谧的春夜,正是万物生息迁化的时刻。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诗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大自然得到的佳句。“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地气上升,春气渐暖,当然是蛰居在地下的虫儿先知。从虫儿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的经验。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今夜偏知春气暖

 诗人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这从“今夜偏知春气暖”一句可以得到认证。句中“偏知”一词洋溢着自得之情。“虫声新透绿窗纱”,一个“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显然是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诗人不去描写作为春天特征的东风拂面,草木萌芽,鲜花盛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人所写的一切都是从意中而来,比如“今夜偏知春气暖”一句,诗人并非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的自身的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虫声新透绿窗纱

田园诗派是唐代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名家名作不可胜数。然而,唯有这首诗被人评价为深得陶体真趣。这首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千古流传。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