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绿肺大变身院士带你详解 [复制链接]

1#
00:36

白云山是广州的绿肺,也是广州人最熟悉的“老朋友”。

不过,你以为你真的认识白云山吗?近一年来,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变化每天都在发生。

随着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6.2公里主体工程、配套绿化基本完成,绝美空中步道和岭南特色门岗在蜿蜒山林间露出真容,并于清明节期间试开放。

除了“五一”正式开放的云道,典雅大气的新门岗也十分抢眼。白云山“山门”的提升改造工程可谓汇聚了岭南建筑界的“最强大脑”。

今天,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州市第76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活动,并把发布厅搬到了白云山!

在白云山间,一步一景,何镜堂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深入一个个白云山新门岗,详解岭南特色“一门一景”背后的设计理念,看白云山“还绿于民”如何来真的!

越秀山“牵手”白云山

游客提前体验“云道”

被网友们称为广州首条“空中步道”的云道试验段——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6.2公里主体工程、配套绿化已基本完成,实现了越秀山“牵手”白云山。

清明期间,连通工程开始试开放,市民游客可提前体验“云道”乐趣。

4月13日,广州迎来艳阳天,记者来到已经试开通的“云道”越秀公园北门至花果山公园段,虽然是周一工作日,不少市民已经前来尝鲜。踏上云道要过两道关,测量体温同时出示穗康码即可进入园区。

由于“云道”在花果山附近有一段圆形的引桥设计,正对着越秀山和花果山两座电视塔,让不少市民都是第一次站在这样的角度,欣赏广州熟悉的景观,新鲜视角也让不少人选择按下快门。

云道将在“五一”正式开放,市民可以步行从传统城市中心的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花果山到达麓湖,将来可以步行畅达广州花园、“绿肺”白云山。

白云山山门全新亮相

除了云道,典雅大气的新门岗十分抢眼。

这次对白云山门岗进行优化设计,建设规模约20万平方米,包括7个主要门岗和10个次要门岗。

提升改造工程集聚了岭南地区建筑界的“最强大脑”,白云山主要门岗由何镜堂院士领衔4位建筑大师团队,组成临时工作室,按照一门一策、一门一景思路,打造彰显岭南特色的标识性门岗。

五一期间白云山4大门岗新亮相

分别是:

西门岗、柯子岭门岗、翠竹园门岗、东门岗(梅花园门)

白云山7个主要门岗:

南门岗、西门岗、柯子岭门岗、翠竹园门岗、北门岗、东北门岗(云祥路门)、东门岗(梅花园门)

南门——“最门户”

亮点:打造“云间花海”新南门,是建筑也是雕塑。

设计团队:何镜堂团队

来到广州云台花园附近的白云山南门,虽然南门的整体改造仍未开始,不过,站在南门附近拆违复绿的草坪上,似乎已经可以想见未来这里的变化之大。

“白云山南门是白云山公园的门户,这个区域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座山门,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空间。”何镜堂院士详解了白云山南门改造的设计理念。改造过程中,团队的目标希望山门更具标识性,也兼具功能性,要把南门景区打造成一个集入口购票、休闲交流的地方。

下图一:改造前;下图二:改造效果图

整体改造中,点睛之笔正是被称作“云间花海”的白云山南门门岗。在何镜堂心中,新南门将体现广州“云山珠水”之秀的地域文化特色,取白云之意,构岭南之风,既是雕塑,也是建筑。大门形态自由灵动,犹如流动的云朵漂浮于重峦叠翠之间。

白天,阳光倾洒,仿佛一把把散开的云伞,地面光影斑驳。晚间,华灯初起,云间木棉花通过灯光装置映像出来,如同一朵朵木棉在云间绽放跳动。

为了增强南门作为白云山景区主入口的标识性,新设计专门把位于大榕树后方的门楼前移40米,成为统领整个南门集散广场、指引上山游客的重要景观地标。随着门楼前移,白云山南路也分成了3个景观特色不同的区域。

何镜堂介绍:

第1个区域是进行曲线设计的台地式集散广场,市民可在这里拾级而上,走进白云山门。“这里为游客上山提供一个观景、拍照、漫步上山的前导空间。”

第2个区域是中集散广场,这里整合了门楼、山门等景观,布置了检票集散区、云伞休息区、广场附属功能服务楼、眺望广州花园的休闲茶座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满足各自服务需求,可短暂停留观景的区域。

第3个区域是后电瓶车广场区,这里将利用地形建设停车楼,实现白云山南路交通网东移,人车分流的目标。

西门——最稳重

亮点:优化游客配套服务,做广州人背后的“靠山”。

设计团队:郭明卓团队

从造型上看,白云山西门依然是一座高大稳重的门楼,和原来的“山·门”概念一脉相承。

而在传承中,新山门也有新意巧思。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介绍,西门岗在白云大道上,前面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所以他可以“放手”将西门岗做成大体量的标志性建筑。

从细节上看,新门岗采取了传统坡顶,但用了现代结构和材料来演绎——上面是玻璃顶、整体是钢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新门岗在完善服务配套和优化入口空间上下了功夫。原门岗配套设施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厕所和电瓶车候车棚等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市民需求。本次改造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平方米及附属功能建筑平方米,扩容入口公厕至平方米,布置景观亭廊和树池坐凳,完善配套指引和标识,全面提升游客的便利舒适度和体验满意度。

此外,原门岗建筑被郁闭绿化遮挡,景观杂乱,广场标识性较弱,缺少吸引游客驻足逗留的空间。本次改造将郁闭绿化带改造为慢行景观带,市民广场由平方米扩容至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6千平方米,建成具有体验性和层次感的集散空间;同时优化交通组织,实施人车分流,将白云山西门打造成优质旅游观光点。

柯子岭门——最巧合

亮点:空中俯瞰柯子岭新山门,如同五羊雕塑。

设计团队:陈雄

在大金钟路上的柯子岭门岗,曾一直因为地形导致门岗门户界面狭窄,山门又正好直面立交桥,让人很容易忽略。

改造前的柯子岭门岗:

不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勘察设计大师陈雄团队却恰恰以此作为改造原点,因山就势、因地制宜,新建了米的轻盈流畅景观回廊,让人耳目一新。

乍看上去,柯子岭门岗如同“行云·流水”,这也是其设计理念。

以云作为场地的肌理元素,塑造云廊,打造似流水般的步道和展现山谷间缓缓流水之空间意境。

事实上,云廊的设计,绝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陈雄说,广东地区雨水比较多,天气也比较热,有这样的半室外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也能遮阳防晒,还通风透气,景观与周围的自然连成一体,让整个活动场地实现很好的品质提升。

不过,更让人惊艳的是,原本狭长的游客通行通道,如今成为一处别致的社区公园。陈雄介绍,本次改造后移门岗,扩大前广场,拓宽入口敞开面至米,重塑柯子岭山路前导空间,设置多层次立体活动平台,提供集娱乐、运动、交流于一体的场所,增强市民参与感和获得感,真正实现“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的愿景。“门岗的面积从增加了一倍多。”

有趣的是,从空中俯瞰柯子岭门岗,蜿蜒的回廊像是羊角一般,让这个新山门看上去既像五羊雕塑,又像一只羊头,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广州与五羊城的历史渊源。不过,陈雄笑言,其实这只是一个巧合。“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要做出羊头的效果,从设计上我们还是主要考虑怎么与环境结合提升品质,希望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公共活动的空间。”

翠竹园门岗——最自然

亮点:以自然山石为灵感,呈现山水结合诗意景观。

设计团队:冼剑雄团队

在众多改造的山门中,位于白云山西门不远处的翠竹园门岗,也许是最不为人知的一个。不过,改造过后惊艳亮相的这座山门,可谓是现在变化最大的山门,也被不少市民誉为最有“网红”潜质。

似门非门,

梦幻又很庄严,

这是不少人对这座新山门的评价。

来看看……

走进新翠竹园门岗,通体简洁素白,立体的截面外观看起来像自然而生的山石纹路,中间则巧妙运用了少见的整面玻璃墙,上书白色字体的白云山。背靠高阔的蓝天白云和竹林,一旁繁花曲水绕山门而过,让人刚进山门就感到山水之美。

这座新山门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来听设计师详解……

团队成员、广州市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主任建筑师程路说,相比其它几个门岗,翠竹园门岗用尽可能贴近自然的手法去打造了一个端庄大气的山门形象,让它接近自然生成的感觉。翠竹园门并不是在大马路外面,和其它门岗有所区别,整体更贴近自然,展现出与自然非常统一、与周边环境非常和谐的状态。

而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们团队付出了重重努力。

程路说,刚接手项目的时候发现翠竹园门岗原来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进山道路比较长,原来的门岗是很小的一个岗亭,看起来昭示性不高;二是进山道路窄,道路两旁分别是挡土墙和一些杂木,游客的进山体验不好。

为改变这两个问题,冼剑雄团队先把进山道路一边的树木清杂,将原来的相思河河道进行开拓改造,让道路更亲近水体,形成自然通透的水岸绿地空间,让市民跟景观和自然的互动大大提高。“现在可以看到,进山道路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景观布置:市民一开始走进来的时候,是一个比较窄的通道,越走到后面宽度就越大,同时能跟景观互动的区域也越来越多。”程路说。

为什么这座山门看起来与自然浑然一体?

程路说,门岗主体材料外侧是花岗岩,造型利用现代的截面形式,打造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效果。

看这些花岗岩,真的有种“山石”的感觉!

玻璃上的“白云山”同样让人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里,程路解释,他们没有选择把“白云山”这三个字横放在门顶上,而是放在玻璃里,就是希望去掉“雕琢感”和“突兀感”。

新山门出自不同大师之手,如何“和而不同”?

看了这么多座山门,虽然七大门岗分别由五位大师团队去完成设计,但风格仍是“和而不同”。原来,程路介绍,山门改造总的原则是跟白云山的整体形象和谐统一,但展现方式可以各有不同。

为此,几个团队在前期会进行研讨,对各个门岗的初步方案有所了解,吸收各个门岗的设计理念,后期选定方案之后就各自深化下去。“分别打造门岗的初衷是希望风格不要太统一,可以有‘和而不同’的概念。”程路说。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则坦言,这一次,政府项目在工作方式上也有所创新,每个大门的设计由大师们各自负责和拍板,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设计。“事实证明,这种开放的工作机制让每个大师都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的作品比我们想象的都好。”

她说,白云山是广州的山,它在每位大师心目中都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守护它,有的认为是云,有的认为是其它,都非常有创意。他们有的手法很现代,有的手法很有岭南特色,大师们的工作方式和他们的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广府文化的特点:兼容并蓄。“白云山也是市民的山,希望大家一起更好地爱护它。”

而在何镜堂看来,广州的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既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也是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具体举措。“广州是一座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最大的资源环境特点就是云山珠水,通过改造,让美好的环境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令人耳目一新。”

数说白云山变化

一年多来,广州重点整治白云山红线内及主要门岗和进山通道周边,共拆除红线内及主要门岗周边、进山通道两侧违法建设和影响景观建筑51.05万平方米,其中红线内拆除12.64万平方米,缓冲区拆除38.41万平方米,尤其是敢啃“硬骨头”,拆除了困扰20多年的大钵盂18栋历史违建以及白云山南门、丛云路、永泰地铁口等违法建设,打通了白云山视廊通道,初步实现了拆违复绿,显山露水。

云道试验段基本建成,越秀山“牵手”白云山。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6.2公里主体工程、配套绿化已基本完成,正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连通工程已于清明期间试开放,“五一”正式开放,市民可以步行从传统城市中心的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花果山到达麓湖,将来可以步行畅达广州花园、“绿肺”白云山。

白云山主要门岗凸显岭南特色。白云山主要门岗由何镜堂院士领衔的广州地区大师团队按照一门一策、一门一景思路,打造彰显岭南特色的标识性门岗。新建成的柯子岭门、西门、翠竹园门等白云山门岗通过大尺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视线开阔,依山就势,大气恢弘,与白云山景融于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白云山南门、西门、北门、柯子岭门、翠竹园门、梅花园门等6条主要进山通道路面、人行道、绿化及沿线建筑整饰已完成,实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白云山周边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增绿化面积6.2万平方米,建成白云山周边缓跑径2.6公里。通过坚持拆违复绿,白云山红线内及主要门岗周边复绿8.92万平方米。白云山南门区域原金贵停车场、双燕停车场及违建商铺,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白云山形象,拆违复绿后,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深受市民群众欢迎。

统筹:广州日报五号楼工作室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申卉、张姝泓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燕、骆昌威、申卉、张姝泓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王燕、骆昌威、黎慧莹、申卉、张姝泓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陈雅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