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方子,健脾利水止咳,降血脂降血压, [复制链接]

1#

在中医界,都知道《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早在《黄帝内经》中其实就已经记载了比较成熟的方剂十三个,被誉为“《内经》十三方”,那么,究竟有没有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中,找到一个相似度很高的经典良方呢?这个还真有,“《内经》十三方”中,与张仲景众多方剂中,相似度最高的,唯有“泽泻饮”。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泽泻饮由“泽泻、术各,麋衔”三种中药组成,而在《金匮要略》中,却有一个良方,与《内经》泽泻饮,仅仅一药之差。

这个奇妙的良方就是泽泻汤,据《金匮要略》记载,泽泻汤主要是由“泽泻,白术”两味中药组成的。按照原方的煎服法,泽泻汤的煎服方法十分简单,水煎服,待药液放到温热时,分两次服用,也就是每天服用两次。当我们看到了泽泻汤的药物组成,再看看泽泻饮得组成,就会发现,泽泻汤的确是从泽泻饮去掉鹿衔草,再调整剂量而成的。

在《黄帝内经》中,泽泻饮是用来治疗“酒风”的,什么是“酒风”呢?通俗来说,就是饮酒后感受风邪所致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以身体倦怠、疲乏无力,汗出如浴,恶风,口渴,少气懒言等为特点。泽泻饮泽泻饮主要起到了利水湿、化痰饮、降火气、去湿热、补阴益气等方面的作用。那么,去掉了方中祛风湿、强筋骨的鹿衔草,并调整剂量而成的泽泻汤,又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疾病呢?对此,医圣张仲景只说了一句话,“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这里出现了两个术语,一个是支饮,一个眩冒。什么是支饮呢?张仲景指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这类疾病叫做支饮。而这个眩冒,其实就是眩晕耳鸣、头重如裹的意思。

对于泽泻汤的方证,主要是支饮眩冒证,它的核心病机是“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临床主要症状是头目眩晕,胸中痞满,咳逆上气,水肿等。对于泽泻汤证,当代名医刘渡舟指出,泽泻汤的眩晕,不同于普通的头目晕眩症状,泽泻汤的眩冒有“莫可言状”之意,而且,这种眩冒的脉象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泽泻汤方证的色诊:或见黧黑,或呈青黯,或色黄而晦暗,因人而异,不能一致;泽泻汤方证的舌诊:舌体肥大异于寻常,质厚而宽,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除此之外,泽泻汤证尚不止于眩冒,还有头痛,头重,耳鸣,鼻塞等症[1]。

那么,这个泽泻汤,全方仅仅两味中药,那么它的配伍究竟有什么奥秘呢?全方以泽泻为君药,主要起到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出,这与“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治疗原则一脉相承。以白术为臣药,主要起到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助脾运化水湿。全方两味中药,却是相须为用,重用泽泻利水治标,辅以白术健脾制水以治本,从而起到利水除饮,健脾制水,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剩余51%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