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5琥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危害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13/6326476.html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甘,平。入心、肝、小肠经。

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跌打创伤。

产后血晕

一妇人,产后血晕,稍微劳作,就天旋地转,小腹胀痛难忍。

医生以为是产后气血大亏,给她服用十全大补汤,可补益过后,反而觉得胀满难受。

老爷爷说,虽然产后多虚,可病人腹痛拒按,尺脉沉涩,乃有瘀血堵塞。

堵塞不去,气血流行不顺利,必定会造成各种痛症缺血现象。这些疼痛缺血,不靠补益,而靠通利,于是给病人用上生化汤,加了琥珀。

小指月说,爷爷,生化汤治产后恶露不去,可以清除腹中瘀痛,可为什么还要加琥珀呢?

老爷爷说,生化汤取其瘀血去,新血生化之意。所以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配合酒与童便,以去瘀生新。特别是通便这味药引不可少,使瘀血出下窍就靠它带领。而加进琥珀是考虑到病人少腹水瘀互结,你纯活血不利水,就没法把这堵塞通开,纯利水而不活血,也没法通开堵塞,只有活血利水两手抓,水瘀才能解散,腹痛拒按才会好转。

小指月拍拍大脑说,我明白了,琥珀就是一味既可以活血又可以利水之药,而且还能镇惊安神,对于血晕神失所养,有一定安镇作用。

于是病人只吃了三付药后,腹中刺痛如失,血晕就没有再发作了。

老爷爷又跟指月讲这琥珀治疗产后血晕的来历。

原来唐代药王孙思邈,曾游医天下,经过河南时,途中遇到一产妇暴死,众人抬棺木经过,可棺木下面却流出鲜血。

孙思邈断定此人并未死去,犹有可救之机,遂令旁人急取琥珀粉灌服,又用红花煎汤以熏其鼻,这样晕死过去的人居然长舒一口气,复活过来,周围人看过后,无不称奇,而家人亦心中大喜。众人皆称孙思邈为神医。

孙思邈笑笑说,我不是神医,是因为妇人本来就没有死去,妇人之所以能够救醒过来,是琥珀之功。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周世鹏主治,周家岐整理产后血晕验案薛某,产后三日,阵作神昏晕厥,发则不省人事,淤下时多时少,小腹胀痛拒按,口燥舌暗红,脉弦细带涩,投以西血珀.克,童便送服,药后须曳即苏,观察一周未再发作,余恙亦愈。

按:产后血晕一证,有因劳倦气竭或失血气随血脱所致,也有因实热乘虚上冒于心,神气不守者所致也,或因血热挟淤,乘虚入肝,逆上凑心而致。本案当属淤热乘心无疑,诚如《妇人大全良方》谓:“……败血流入肝经。”先父每见此类血晕,辄投此药,屡见神效。

考琥珀此药,《别录》云:“安五脏,定*魄,消淤血。”可见是一味极好的通淤宁神之品。且复佐以童便为引,咸寒下行,滋阴降火,有相得益彰之妙,二药同用,则淤热下而神志清,可见药不在多而在于精,辨证正确,处方妥贴,自能药到病除。

产后小便不利

《仁斋直指方》记载,治癃闭、淋证、小便不利,单用琥珀为散,每服两钱,灯芯草煎汤调下。

一产妇,生完小孩后,突然觉得无力排尿,虽有尿意,却拉不出,腹中隐隐作痛,怕冷。

老爷爷说,这叫产后癃闭,像这种疾病的治疗,必须要考虑到产后妇人的特点。

小指月说,产后妇人气血大亏,百脉空虚,同时产后多瘀,恶露不尽,这样虚实夹杂,是产后妇人最常见的情况。

老爷爷点点头说,所以治疗产后诸疾,不能纯攻纯补,必须攻补得宜,补泻有序,才能够迅速将疾病治愈。

小指月问,那怎么确定这补泻的药物呢?

老爷爷说,虚多者补重于泻,实多者泻重于补。总之要令浊水浊瘀排泄出去,使得新血阳气升发起来。

小指月说,那排浊水浊瘀最好的药就是琥珀了。

老爷爷说,琥珀甘淡平,能使肺气下降,通利膀胱,所以《药物类法象》说,琥珀善于消瘀血通五淋。而产后最常见的就是瘀血水结,所以你除了用活血化瘀之品,还要通开水道,这样瘀血才能从下窍排走。故这琥珀是治疗产后癃闭,以及跌打损伤小便不利的一味不二良药。

小指月接着说,那病人脉象空大无力,明显气不足,单用琥珀恐怕通利太过,需要加点补益之品,是不是重用*芪来补气利水呢?

老爷爷点点头说,没错,如果没有*芪,这琥珀利水之力就不持久,就像没有耐力气力,你空有那志气,空有那三板斧,终归劈不了多久。

小指月以为这两味药就行了。

老爷爷说,还得加点肉桂跟沉香,这样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强。

小指月说,肉桂乃命门的一把钥匙,可以加强肾与膀胱气化,更有利于治疗产后阳气不足,水液潴留。

老爷爷说,而沉香乃诸香善于下沉者,直接沉入下焦,在肾与膀胱下腹周围,直接制造一个场,使得这周围气机因香而流通快利,无所住滞,并且沉香还能纳气归田,少腹周围气行则胀满消,瘀血去。

这妇人就服了三剂药,小便日渐通畅,恢复正常。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杨鲁一经验“三末饮”治疗产后癃闭“三末饮”每日用量:琥珀.5~4克,肉桂~克,沉香~克。可视病情轻重加减。三味研末调服。如有热象者可酌减肉桂或不用肉桂。另用车前子0克,泽泻5克,煎汤,将琥珀、沉香末调服。

方中琥珀性平味甘,功能通行水道,散瘀安神,使肺气下降而通利膀胱,具有利小便通癃闭的作用;肉桂辛甘大热,能补命门相火不足,温阳通经,助膀胱气化;沉香辛苦而温,能调气、降气,下达肾经。三味同用,有温阳通经、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之功能。

司马某,女,5岁。产后第6天,小便闭而不通,小腹胀满,面色萎*,短气乏力,恶露量多,色暗红,乳汁已下,质清稀。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治以“三末饮”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琥珀末3克,肉桂末.8克,沉香末.8克,调匀后日分次冲服。佐以*芪8克,白术5克,太子参克,当归克,川芎9克,桃仁6克,炮姜克,升麻6克,柴胡9克,炙甘草6克,每日剂,水煎服。服药后于当日晚小便通畅。3剂后体力恢复,恶露正常,子宫复旧良好。因产时出血较多,又拟归脾汤加减,服3剂母子平安出院。

产后精神狂躁

《名医别录》记载,琥珀安五脏,定*魄,消瘀血,通五淋。

小指月不解地问,爷爷,为什么像琥珀这种通利之品,却能镇静安神呢?

老爷爷说,这就要从琥珀的形成来看了。这琥珀是松树的树脂埋藏在地下千百年,转化成像化石那样的物质。你看我们前面讲到的龙骨、牡蛎,这些矿石类药物,都有个最大特点,就是能镇静安神,因为它质重下沉。对于惊则气乱,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有一定的收摄作用。

小指月说,那琥珀跟一般镇静安神药有什么不同呢?

老爷爷说,这琥珀是生于阳而成于阴,你看它由高高的树上,松脂掉落地中,经千年逢场,可见它善于引天上浮阳,沉降地中伏藏。故能安五脏,敛浮阳。

小指月恍然大悟,原来琥珀是这样形成的,而琥珀的功效是这样形成的。从天降入地中,意味着能引天君之火,下归肾中,形成天地交泰之势。

老爷爷点点头说,所以你治疗各种狂越焦躁,顽固失眠,又伴随小便*赤不通畅的,你除了用交泰丸外,再冲服些琥珀粉,效果更好。取它天地交泰,降本流末之象。

一个妇人,生完小孩后,招了凉,便烦躁不解,睡眠难安,身上发热,又逢打雷闪电,受到惊吓,突然狂言高歌,不能自制。没发作时,又像正常人一样,家里人四处求医,治了半年都没治好,每个月都会定期发作几次,严重时怒目欲打人。

老爷爷不问她怎么发狂,而问她肚子胀不胀,痛不痛,小便怎么样?

病人说,经常肚子硬硬的,小便*赤。

老爷爷说,少腹硬结,为有血瘀,《*帝内经》提到,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如果瘀血堵在少腹,心脉不舒,就会影响到心主神志,所以神乱气逆。

随后小指月自动背起《伤寒论》来,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老爷爷点点头说,这就是典型的瘀血在少腹,令人神志如狂,可以用桃核承气汤,但桃核承气汤攻逐瘀血有余,而通利小便不足,再加点琥珀粉进去冲服,效果更好。

果然病人服用一剂桃核承气汤(桃仁、桂枝、大*、芒硝、甘草)加琥珀粉,正逢月经来临,排出大量血块,身心如洗,仿佛百脉松绑一样,再服三剂,病去若失。随访一年都未再发作。

小指月说,人家说精神病不好治,可看起来又不太难治。

老爷爷说,要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精神病,如果是瘀血在少腹,这样遵循《*帝内经》血实宜绝之的道理,用桃核承气汤,逐瘀血通经水,配合琥珀打开小便的开关,这样瘀化为水,排出体外,自然身心轻安,神清气爽。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顾宗文经验琥珀粉内服治疗产后精神失常忆在解放前治疗数例产后精神失常,俗名谓“血邪”,疗效尚属满意,附录如下,以供参考。

例一:产后二天,言语失常,时哭时笑,昼夜不停,因之家属惊慌失措,不敢再让产妇睡眠,如此更加重了病情的发展。前医曾用白虎、承气之类均未奏效。余诊病人脉细数,神情呆滞,疲惫不堪,恶露甚多。据此证情,宜补气与祛淤生新并进,佐以甘麦大枣煎汤送服西琥珀末.5克,每日二次。嘱家属观察产妇的呼吸是否平稳,切勿惊呼。服药后患者安睡达旦,次日即复如常人。

例二:产后当天晚上出现语无伦次,婆媳之间平时口角的情况反复讲述不停。深夜邀余出诊,见病家室内蜡烛通明,香烟缭绕,正在求神拜佛。诊病人有腹痛,恶露较多,宜祛淤生新,吞服西琥珀粉.5克,日二次,经服二剂而愈。

查考琥珀功能:利水散淤,通淋安神,作利尿及通经药。琥珀主治:安五脏,定*魄,消淤血,通五淋。宋《大明》《日华》诸家本草论琥珀曰:“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疗蛊*破结瘕,治产后血枕痛”。综上诸说,琥珀能消淤,安神定魄,故产后“血邪”用之能效如桴鼓也。

琥珀拾珍

、李咫威经验琥珀治疗阴囊血肿遇一郑姓病员,因患鞘膜积液于外科作翻转术,次日左侧阴囊肿胀疼痛,三日后延余诊治。处以熟川*、全当归、桃仁、生草梢、金铃子、黑山栀、生赤芍等凉血化淤之品。翌日复诊,依然如故,即于上方加琥珀0.9克,水调吞服。次日患者自觉轻快,见腹股沟焮肿已退,左侧阴囊血肿亦减,原方更进,琥珀增至.8克。两天后停服煎剂,单以琥珀粉.8克,每日分二次吞服,连服三天,血肿全消,阴囊复如常形。

阴囊血肿之疾,多因手术后出血,或内损血管破裂,或骤受外损而致。吾临床之中凡治此疾,均投以琥珀粉,日服.8克,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即告痊愈。如一妇从自行车上跌下致阴部肿胀疼痛,予服琥珀粉四天而愈,患者十分欣喜。医家以其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淤而多用于惊悸不眠、癃闭血淋、妇人癥瘕诸疾。我以其甘平无*,入归心、肝、膀胱经,阴囊血肿系本腑之疾,厥阴经绕阴器而循。临床取活血化淤、去癥瘕之功,效竟神奇,堪称一绝。

指月按:血不利则为水,这是张仲景反复强调的,不仅治疗妇科杂病,要遵循这种原则,在治疗各类疑难病,也可以从这原则里头取到源头活水,愈病思路。血脉循环不畅,局部会引起积水,局部积水,堵塞血脉,会加重血瘀。所以一般手术,或者跌打损伤后,局部容易瘀肿,瘀是血瘀,肿是水肿。这时活血利水要两手抓,而琥珀正是活血利水药的代表,它既能够让血瘀得通,也能够让积水得利。所以《本草纲目》认为琥珀气味甘平,主治安五脏,定魄*,消淤血、通五淋。而阴囊血肿,也是血瘀加水肿,一味琥珀同时能管住,所以其效如神。而《中药学讲义》也记录,用琥珀每次六分研末,分两次水冲服,治疗三例阴囊血肿,皆连服十天痊愈。可谓一味琥珀治阴囊血肿专方专药。

、金振堂经验琥珀、炒枣仁各等量治疗失眠本药可治疗顽固性失眠,晚睡前服用3~6g,一周后即可见效。

指月按:琥珀镇惊能安*魄,枣仁养血而宁心神,这样两味药能令神昏得安,同时《*帝内经》认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而琥珀入心能够安神,令心主神明加强,入血脉能让十二经脉通畅不闭塞。入膀胱三焦能令水道宽阔,排泄邪浊。所以琥珀一味药看成降本流末,安神定志之妙品。这样心胸中水热瘀滞,能下撤,神志得安宁,则失眠烦躁自可减轻。

3、《外台秘要方》记载,治从高坠下,有瘀血在内: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三、二匕,日服四、五次。

指月按:琥珀运用于伤科,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因为伤科少不了瘀血,瘀血不化散开,就容易攻心,而导致烦乱疼痛,甚至日久后会造成各种后遗症虚劳,故古人说,血化下行不作劳。要把伤损处的瘀血化成水,从小便排出,这里头唯独琥珀,天生就具有这本事。所以在各类伤科,甚至心脑血管瘀阻胸痹疾患之中,常用琥珀跟三七研粉内服。

4、《刘涓子*遗方》记载,金疮闷绝不识人,琥珀研粉,童便调服一钱,三服愈。

指月按:琥珀用于疮肿,内服能活血消肿,外用可以作为疮疡生肌收敛药。《本草拾遗》认为,琥珀止血生肌,善疗金疮。所以古代的将士都知道这个道理,宋高祖的时候,他带兵打仗,爱惜士卒生命,不惜打碎最贵重漂亮的琥珀枕,赐给将士们作为金疮药。而唐朝德宗年间,在一次战斗中,德宗毫不犹疑敲碎琥珀剑匣,给战士们治疗刀剑创伤,有人就劝阻,德宗说,大敌当前,国家危在旦夕,将士受伤,如同我受伤,岂可因为一琥珀剑匣,而不重视将士生命。可见古代把琥珀当成金疮药,是非常常用的。

5、《中药学讲义》记录,用琥珀粉吞服,可以治疗结石伴随尿血。

指月按:琥珀能消瘀止血,利水退肿,所以小便淋涩疼痛,甚至尿血,只要能够通开瘀滞,尿血很快就止住,当然不是单用琥珀,把琥珀加到辨证方中,更能够引众药打开膀胱通道,有助于水热下导。

精彩文章回顾

艾灸-磁疗艾灸贴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寒

治便秘百转千回汤最好,还能祛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4-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5-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6-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7-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8-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9-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0-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3-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4-茜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5-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6-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7-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8-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9-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0-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艾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3-灶心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延胡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乳香、没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五灵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夏天无、枫香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丹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红花、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益母草、泽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0-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3-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4-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5-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6-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7-竹茹(竹沥、天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8-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9-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0-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药子(*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3-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5-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6-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7-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8-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9-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0-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马兜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3-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4-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5-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6-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7-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8-洋金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9-华山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0-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3-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4-龙骨

中医人的故事:传给后代什么才最有意义-精神感化世人,德行泽被后世(精彩)

丘处机祖师的修道故事

赵绍琴讲故事:那一年,我独排众议,毅然用白虎汤!

吴鞠通的故事

针灸治愈*瘾的传奇故事

千古真人张三丰修炼故事

百岁道长张至顺的故事与修行之道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人体使用手册-《*帝内经》

有多少人误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看完恍然大悟!

猫捉老鼠的故事,原来蕴藏了祛湿、健脾的大智慧!

十一条鱼的故事-颠覆你的健康认知[漫画]

5个治疗癌症的小故事(神奇不可思议)

故事篇专讲案例给大家听(汉唐中医倪海厦撰写)

"火星男孩"今年已经岁,他的故事再次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