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十招教您轻松辨别瓷器真假
辨真伪非常好理解,即区分某件瓷器是否属于真品,这是鉴定工作关键的第一步。对不懂行的人来说,瓷器的真品、仿品、伪作很容易混淆。如市场上出现的明清时期大量的仿古瓷,不细加辨认与分析,肯定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各时期、各窑口的陶瓷特征,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从真、伪品的比较,以及对伪品作假手法的了解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 只有那些对陶瓷的工艺发展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鉴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一般来说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是鉴定工作中的 彼 。以下介绍的就是古陶瓷鉴定家们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之谈: (1)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分、配方、古器的烧成气氛、古代窑炉的模式等,所仿古器在胎、釉、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和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3)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人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 (4)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 仿 ,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蓝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 依葫芦画瓢 。显而易见,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轮廓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 固有 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5)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 库货 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 库货 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 老的新器 )。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有人为痕迹。 (6)与第5关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 火刺 ),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7)造型、纹饰方面的一些特征太强烈、过分,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过激现象,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8)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太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蕴。 (9)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摩,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的艺术韵味来,不能神似。 (10)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舒展不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