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大代表林占熺努力让菌草成为造福世界的 [复制链接]

1#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还是要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我们农民的钱袋里,为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全文字,阅读约需8分钟

新京报记者陈琳编辑陈静校对吴兴发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首场“党代表通道”。

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走上“党代表通道”,讲述了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援外的故事。“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位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而且特地登报公布。”

近日,林占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党代表通道’上,我讲述了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故事,这实际上是我国援外扶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走上“党代表通道”,介绍菌草技术发展相关情况。热眼摄/ICphoto

━━━━━

穿上正装走上党代表通道,“很不自然”

首次参与“党代表通道”接受记者采访,79岁的林占熺说,穿上正装让他“很不自然”。“我很少(穿西装),我们都在第一线,在田里面、地里面、山上或沙漠里面摸爬滚打,也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把正装拿出来穿一下。”面对镜头,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上世纪70年代,福建推广椴木养菇,可以说为当地人打开了“致富大门”。但时为三明真菌研究所技术员的林占熺却忧心忡忡:这项从邻国引进的技术其实不太适合中国。“因为椴树要长十几二十年才能砍,而且砍树种菇会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当时我就觉得,要找一条符合我们农村实际情况的路子。”

最开始他想到用种植物秸秆种菇,如甘蔗渣、玉米芯等,但这些农作物秸秆已经有多种用途了,可以做饲料、做肥料。林占熺转而看中了当地野生资源十分丰富的芒萁、五节芒等植物,“它们的秆很硬,木质化程度很高,能满足香菇种植对木质素的需求;而且芒萁的叶子在困难时期还有很多人拿来吃,安全没问题”。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的研究中断了10年。年,林占熺参加了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赴闽西革命老区长汀、上杭等县考察,他发现那里的农民处于深度贫困之中。为了让老少边穷的贫困乡亲能够开拓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他又开始“以草代木”种植食用菌的研究。林占熺随即从福建仙游买了一台饲料粉碎机,将芒萁粉碎加工成原料,用以栽培香菇。其间也遇到过各种问题,但他都想办法一一克服了。

在年初,他的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并引起了福建省政府的重视。政府决定把推广菌草技术作为科技兴农手段,列为“为民办实事”的15个项目之一,开始在福建省的51个县搞试点。

林占熺选择的都是比较贫困的地方,“最早我在福建宁德、连城、尤溪推广。哪个村穷,我就往哪个村跑,仅尤溪县我就跑了多个村”。林占熺说,原本尤溪县连云村的人均收入才元,推广菌草种菇后,第一年增收就超过了元。

年10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扶贫协作的一个项目,在协作取得成功后,又引入到西部其他几个地方,如新疆昌吉、西藏灵芝,以及南方一些省份。

▲7月6日,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园,林占熺(右一)向学生教授菌草知识。王东明摄/ICphoto

━━━━━

菌草技术作为援外项目已推广至全球个国家

菌草技术在福建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后,年,当时的国家外经贸部把它列为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

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合作发展菌草始于年。林占熺第一次到这个南太平洋岛国时吃了一惊:当地农业生产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生产水平低下,房屋多是茅草房,鲁法区还有不少人穿着树叶。“当时我就觉得,世界上竟然还有处于这种生活状况的地方,作为一个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林占熺说,如何让他们掌握菌草这一现代生物技术,是他们遇到的一大难题。他和团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林占熺在“党代表通道”上介绍道:他们为了庆祝菌草技术示范成功,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现场会,国家总督和八位部长,以及五千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他们载歌载舞,高呼“CHINA!JUNCAO!JUNCAO!CHINA!”

“目前为止,我们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菌草技术骨干一万两千多人,培养菌草留学生24人。他们把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在各地传播,他们在实践菌草理想,在为自己国家服务,同时为人类服务。”林占熺说,年5月,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现在已经传播到了世界上个国家。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正在为落实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7月6日,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园,林占熺(右一)正在品尝幼嫩菌草。王东明摄/ICphoto

━━━━━

对话林占熺

菌草技术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能作出更多贡献

新京报:二十大开幕会当天,你参加了“党代表通道”,当时的感受能不能再跟我们分享一下?

林占熺:确实非常感动,也感触很多,备受鼓舞。作为一个在基层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到“党代表通道”,向大家介绍菌草技术扶贫和援外故事,我觉得这对我们的菌草事业而言确实是非常大的帮助。

新京报:当天参加“党代表通道”采访,你紧张吗?

林占熺:还是有点紧张,因为要面对那么多的记者和镜头,但因为这些事情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我都是如实介绍,也就不是特别紧张。

新京报:当选二十大代表之后,你在履职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林占熺:我是年入党的老党员,能够作为党代表参加党的二十大,我还是非常高兴的。特别是这次,听到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专门说到,今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在农村,并且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我长期在农村工作,我感觉菌草技术可以在巩固拓展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能够作出更多的贡献。

菌草技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新京报: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10年。从你的亲身经历来说,这10年菌草扶贫有了哪些发展和变化,有什么感想?

林占熺:我们把菌草在扶贫方面取得的经验跟技术,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中国家派人来学习,我们培养了菌草技术骨干一万多人。他们把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在各地传播,他们实践菌草理想,为自己国家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人类服务。这10年来,我们把菌草技术取得的脱贫经验用于国际减贫事业,并且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这也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一个新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

新京报: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个菌草技术助力国外民众脱贫的案例?

林占熺:我们在非洲卢旺达推广菌草扶贫技术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卢旺达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当时他们面临着几大困境,尤其是就业难、粮食紧缺。我们到了卢旺达后,看到当地机械化程度很低,都是人工作业,妇女们非常辛苦地在田间劳作。那天我去考察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地方因为没有掌握技术,种出来的水稻是空壳的,不结籽实,只长稻草,只能当作牛羊的饲料。

我是学农的,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搞过旱稻栽培,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们减轻繁重劳动、增加收入,解决技术问题。双方合作后,我们就在当地建了一个很小的示范基地,后来取得成效,把它列为了中国援助卢旺达的农业示范中心。我们根据当地特点,在中心设置了三个专业:一个是“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二是种植旱稻;三是治理水土流失。

这三个专业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菌草技术帮助当地50多个企业发展起来了,几万人的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治理水土流失也在这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我们在当地推广种植巨菌草,巨菌草发达的根系最深可达地下三米,固土能力极强,大大降低了当地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7月6日,林占熺在位于福建农林大学的办公室里忙碌。王东明摄/ICphoto

推动菌草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京报:听完二十大报告,有何感想?对二十大有何期待?

林占熺:听完二十大报告,我备受鼓舞。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福建农林大学是菌草技术的发源地,这项技术在总书记的长期关心和推动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以及在福建农林大学的长期坚持下,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为国际社会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想说一下二十大以后我们想要开展的工作。菌草从传统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开始,现在已拓展到了用于生态治理、以草代粮、养畜、生产板材、造纸等各行业。我希望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加快菌草交叉学科建设和菌草科技创新,以求为世界各地的扶贫减贫事业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力量。

我们在宁夏扶贫的时候,就开始探索将菌草用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花了14年时间,终于选出了能够在戈壁滩生长、并且亩产能达到15吨-20吨的新菌草品种。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它的生物学特性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它能在生态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希望菌草技术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们会脚踏实地,加速推动菌草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菌草技术国际推广应用力度,为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幸福草’”而不懈奋斗。

新京报:作为一个老党员,对年轻的党员,你有什么希望和寄托?

林占熺:这个话题很大,但是我想说,我们的党章规定得非常清楚,作为党员,就要立足为老百姓谋利益,脚踏实地地工作。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还是要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我们农民的钱袋里,为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值班编辑古丽李加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