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是全市面积最小的区县,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处于丘陵地带,农作物难以实现连片生产。在此自然条件下,无论是依靠传统机耕机收降低种植成本、还是依靠规模化种植增加经济收益都很困难。为此,五通桥区结合本地实际,从土地利用、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质量提升四方面入手,着力让粮食种植户利益得到保障,从而稳定粮食生产。
一、充分利用土地,以“加法”做好粮经复合。
为增加种田附加值,尝试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带动,提出“水稻+”理念,主要在冠英空港片区稻姜园区、稻药园区积极推行稻药轮作、稻姜轮作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如推行的稻药轮作模式,就是利用了水稻和泽泻的种植时间互不冲突这一条件,在蔡金、石麟等地,创新利用冬水田开展“水稻+泽泻”粮经复合种植,面积达余亩,年生产加工泽泻余吨,产值余万元,带动余户农户户均增收余元。实现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种一季药材的“千斤粮、五千元”模式,冬水田利用获得突破性成果。
根据生姜和水稻的生长特性,在冠英镇打造稻姜园区,目前园区已确定稻姜(菜)两个主导产业,夏季种植水稻和生姜,冬季种植油菜和蔬菜,倡导绿色种植,园区内亩均土地年收益达3万元以上,既保稳定了粮食生产,又避免了“姜瘟病”的发生,在稳定粮食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在提升效益基础上稳定粮食生产。
二、强化综合服务,以“减法”降低种粮成本。
为降低种粮成本,尝试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省安排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50%以上用于粮食生产。一是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作业,降低粮食生产的人工成本。扶持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积极推广丘区适用的耕、种、收先进机械,每年新增农业机械台(套)以上,进一步降低种粮成本。二是兑现粮食惠农惠民政策,以补贴降低种粮成本。已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万元、实际农民种粮补贴万元、稻谷补贴.6万元,鼓励群众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印发出台了《五通桥区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稳步提高了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覆盖,将玉米、水稻作为主要对象,我区年农作物保险率投保率达88%。三是靠前开展病虫害防治,以“减少损耗”降低种粮成本。以水稻螟虫、稻飞虱、蝗虫、稻瘟病、纹枯病,玉米螟虫、纹枯病等主要病虫害为重点,发布预报和防治通知4期。科学指导农户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余万亩次,虫害对粮食的损失控制在4%以下,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促进联农带农,以“乘法”实现产业增值。
以抱团发展、品牌创建、农产品加工等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发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一方面构建以“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管理模式,鼓励农户通过入股等方式抱团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如鸭口山村将全村5个家庭农场、2个专业合作社作为管理公司的管理单位,引进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业主7名,流转土地.6亩,直接投资约万元种植猕猴桃、优质蜜桃、黄花风铃木、蒲公英等名贵花木和中药材,发展活水鱼、林下奶牛等养殖。逐步投入余万元发展特色种植、循环农业,打造高品质户外拓展和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年,全村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37万元,通过就近务工增收86万元。
另一方面做大做强“老字号”、“老品种”潜在市场,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构建特色鲜明的五通桥农业品牌体系,加速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西坝生姜、牛华芽菜、芽芝春茶叶、艳阳天柑橘、蔡金泽泻、德昌源豆腐乳、水乡食品等特色产业品牌,截至目前,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体23个,产品39个;绿色食品认证主体4个,产品17个;有机食品认证主体2个,产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
四、提高粮食品质,以“除法”落实两个替代。
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建设,替代化学防治。一是物理防控减量。通过购置太阳能杀虫灯余盏,二化螟性诱器余套、斜纹夜蛾性诱器余套,诱杀粮食作物害虫,可有效减少农药施用公斤。二是采取“闷地”等农耕农艺措施减量。传统的水旱轮作,以及生姜收割后覆膜利用夏季太阳曝晒高温灭杀土壤细菌、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对防治生姜瘟病有较好效果,一般可保持两到三年。
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一是秸秆直接还田,在收割过程中机械直接将秸秆打碎还田,推广种植绿肥亩。二是推行粮猪种养循环。在生猪生产中推广异位发酵床技术,干粪发酵烘干制成有机肥,目前已在石麟镇建立使用该技术的年产吨的有机肥厂一座,稻姜园区中推广使用余吨。三是改进农艺措施高效利用。建成水肥一体化示范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推广生物有机肥、缓释肥、水溶肥等高效新型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全区化肥使用量连续三年减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